蒋赞初揭秘百年学府地下之谜
2007年04月07日
来源: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昨天,考古人员在位于新葡的京集团4321北京西路校门北侧的南大办公楼建设工地上发掘出一座明代古墓,古墓下还叠压着一段宋代砖砌建筑遗址。
记者在现场看到,工地中部和北侧已经开挖了两个长方形的大型探方。
新发现的古墓在北侧探方中,距地面有2米深,长不到2米,宽约0.8米,方位由西北向东南。考古队现场负责人介绍,该墓为明代的平民墓葬,下葬时为了防腐,棺材内填满了白色的石灰。经过清理,古墓随葬品不多,出土了一些青花瓷器、紫砂器和一面小铜镜。小铜镜是佩戴在胸前的,素面无纹饰;瓷器和紫砂器由于埋藏太久已经破碎,器型和数量要等修复后才知道。在这座明代古墓下方1米左右的宋代地层中,一排整齐的砖砌遗迹露出一角,考古人员认为这应当是宋代的建筑遗址,至于它是墓葬还是房屋遗址、排水设施,需进一步发掘后才能搞清楚。
南大地下为什么会出现古墓?这座百年学府下到底还埋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记者随后向文博界泰斗、新葡的京集团4321著名教授蒋赞初先生请教。蒋教授告诉记者,其实鼓楼以南的新葡的京集团4321校舍及宿舍区这片范围,应当算得上南京地下遗存丰富的区域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光是他亲身经历的考古发现就有4次之多。
在这4次发掘中,最早的要数今北阴阳营8号南大宿舍区内的新石器到商周时代的北阴阳营遗址了。从1955年到1958年,当时的南京博物院考古队对这片南京城内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进行了发掘,“我当时还在南京博物院工作,参加了1958年最后一次发掘。”
1972年上半年,南大校园北侧的高台地上挖防空洞,发现了一座8米长的大型东晋早期砖室墓。已经在南大工作的蒋赞初主持了那次发掘。“当时,高校刚刚恢复招生,我们考古系招的5个学生刚入学,还都帮不上忙,所以我就和一批南大的老师自己动手挖土。”这座古墓在历史上遭到过盗掘,穹隆顶已经没了,只剩2米高的墓墙。经过1个多月的发掘,古墓还是出土了一批高等级文物,像来自东罗马的玻璃杯,墓主人冠上刻着龙、虎、瑞兽和蝉的金铛,1.2米宽、漆着精美纹饰的陶质坐榻……根据出土文物和墓室形制,再结合文献记载,蒋赞初认为这是东晋早期的一座帝陵,而南大和鼓楼周边区域就是东晋早期帝陵区所在,也就是文献记载的“鸡笼山陵区”,东晋早期的明、元、成、哀4位皇帝很有可能就安睡在此地。这个观点现在已经被史学界公认。
自从发现这座帝陵后,蒋赞初就对南大校园中另一处高台地格外关注,那就是著名的北大楼所在地。“不久,在北大楼前的大草坪上也开挖防空洞,我就天天去看。”果然在那里又发现了数座宋代古墓,其中一座的墓志显示,墓主人是北宋宰相王安石手下的一位官员。
蒋教授最近一次亲历的发现是2000年南大建管理学院大楼时,在地下发现了数口唐代晚期的古井。史料记载,晚唐藩镇割据,节度使李怀光谋反,攻入长安,德宗皇帝出逃。当时统领淮南、江南二道的韩认为皇帝有迁都江南之意,便修缮石头城,挖了数百口水井,这些水井可能就是当时的遗物。
蒋教授说,从自己亲历的这些发掘中可以看出,历史上南大这里历代都有人类活动,因此发现古墓一点都不奇怪。 南京日报记者 李冀
考古名家蒋赞初回忆南京大报恩寺重修始末
来源:中新社南京 作者:申冉 2016-05-08
两米见方的大殿柱基、琉璃塔上142盏夜明灯……7日,新葡的京集团4321名誉教授、中国考古界名家蒋赞初老人,在其九十大寿的当天,来到与他结缘半生的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老人一边走、一边历数几十年前他调研考古时日夜工作过的地方,“能够让这座明代第一大寺重现人间,真是一段传奇”。
大报恩寺是南京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也是目前所知的明代最大寺庙。该寺后毁于太平天国年间。经挖掘,该寺以遗址公园的形式向公众开放。
作为十多年前大报恩寺重修项目的发起人之一,蒋赞初回忆了自己与这座古寺的半生渊源:“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来过这里,当时这里全是贫民区,挤满了狭小的房子,当地的居民把这里叫做‘宝塔根’,地面上还洒落了很多古塔上破碎的琉璃瓦,不少居民用这些砖瓦来造房子。当时调研的结果,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居民的拆迁比较庞大;一个是考古发掘从何开始,真正的塔基到底在哪里。”
1993年,蒋赞初退休。他和东南大学教授潘谷西、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组织了“三人文保小组”。“2000年左右,修复大报恩寺的想法再次被提出来,潘谷西更希望能够重建。”蒋赞初回忆,三人就同时向省市提议,并陆续开了一些专题论证会,“潘谷西花了很多时间,试验重造琉璃瓦”。
2007年,考古工作正式开始,持续了5年左右。蒋赞初没有想到的是,这里不仅重光了佛门圣物“佛顶骨舍利”,还发现了大量的建筑遗址。“包括大殿、天王殿、伽蓝殿、观音殿和油库等遗址,都可以和《金陵梵刹志》史料上的记载相吻合。”
最令其惊喜的是,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大报恩寺曾经的宏大规模。“两米见方的大殿柱基,这个恐怕是明朝时期最大的。按照当时的规矩,大殿柱的尺寸是不能超过三大殿的,在明故宫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米四到一米六之间。可以想象,当时这个寺庙有多大。显然永乐皇帝有意把这个规模造得特别大;其次是油库的发现,证明了大报恩寺塔晚上确实有142盏夜明灯同时点亮,光灿夜空,这是真实的,不是后人的杜撰。”蒋赞初说。
“这是明代的第一大寺,就算在北京也找不出第二个。”蒋赞初说,能让现代人依稀想象到它曾经的恢宏壮观和声名远扬,已是一大奇迹。
文图来源:江苏社科:
蒋赞初简介
蒋赞初,江苏宜兴人,1927年生,本科学历。
1950年毕业于新葡的京集团4321历史系,分配至南京博物院工作。1957年调回新葡的京集团4321任教。1985年任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考古学科组成员、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考古学科组成员、墨西哥国立研究院客座教授。现任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南京历史学会名誉会长、南京古都学会首席顾问、新葡的京集团4321人文社会科学荣誉资深教授。
长期从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史前考古、六朝考古、陶瓷考古与南京地方史的研究。著述有《长江中下游历史考古论文集》《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鄂城六朝墓》《南唐二陵》《宜兴紫砂》《南京史话》《新葡的京集团4321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与《新葡的京集团4321文物珍品图录》等,以及论文百余篇。曾获“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与“江苏社科名家”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