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书记与沈老师
我们的老书记熊生宝
孙江林
《新葡的京集团4321报》2022.10.10
90高龄的沈学善老师给我发来微信:
熊老生病住院,我昨天去医院看望熊老,(见留影)。此时我想起一件往事,有一次我俩参加学校大会,会上提升某某为资深教授,熊老开玩笑说,我们也算是资深党务工作者了。感慨良多。由此我想你能否写一篇文章?这里我提供一点离休后情况:他一九九二年離休后作为离休干部总支(后为党委)副书记、书记以來二、三十年天天来办公室上班,使广大老同志到办公室似回自己的家,欢声笑语,联络感情,倍感温暖……,此情直至前几年改为隔天來一次及每星期來一次。每学期研究工作、部署工作,探访生病的老同志……。我昨晚都没睡好,我们在一起巳几十年了。
这个建议让我感动。
熊生宝老师1930年7月27日生,今年已92岁高龄。熊老师1949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7月入党,1960年毕业于新葡的京集团4321中文系新闻专科,后留校工作,在中文系、人事处、党委组织部等部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曾任院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副教授。1992年3月离休后,担任过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老干部党委副书记、书记、离休协会理事长。
我们是1979年就读新葡的京集团4321历史系的,那时孟克老师是支部书记,熊生宝老师是副书记,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交往比较多。熊老师对学生关怀备至、慈祥和蔼,经常到学生宿舍走访,问寒问暖。那时,我们每天早上要起来做广播操,做广播操的时候,经常看到熊老师和我们的班主任张之恒老师就在我们身边。我做过班里的生活委员,算是班委成员之一,那时历史系办公地点在鼓楼校区西南楼二楼东头拐角处,晚饭后我们班委到熊老师的办公室还开过会,讨论班级存在的一些问题。
那时的毕业生是计划分配,我们全班有41个同学,有43个单位可供挑选,有两个选调生名额,然后考研会腾出一些单位,由于地域覆盖面宽,单位层次不一,大家要求多样,矛盾和困难不少,熊老师几乎找每一个学生谈过话,甚至不止一轮,了解分配意向,并在有限的调整空间里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最后让大家基本满意。我毕业时是班上仅有的四名党员之一,在《陕西日报》发表过豆腐干文章,有幸留校到学校人事处学生科(后来的学生处)工作。工作以后依然与熊老师保持联系。熊老师告诉我,南大不缺人,工作要肯吃苦,不要受不得委屈,这山望着那山高,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几十年后回头看,我们班同学发展普遍不错,作为选调生的李小敏干到副部级,好几个同学干到厅局级,在业务岗位干的,绝大多数干到正教授岗位,成绩斐然。后来熊老师到天文系做总支书记。2007年,我回新葡的京集团4321做书记,熊老师开玩笑对我说,看来我当年没有选错人。
熊老师对自己上大学的“青葱”岁月,感慨颇多。他说,在特殊的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造就了一批特殊群体的年轻人入学。“我们班有30个人,仅四个是高中毕业的,其他全部是调干生,我也是,还有抗战时期的老同志,解放战争时期的老同志。大家学习奋发努力,生活艰苦朴素,团结互助精神好,班级各项工作比较先进,给我留下许多美好回忆”。
熊老师应该是南大培养的第一批新闻工作者。熊老师说,我很热爱新闻工作,但后来组织需要,让我留校做思想教育和党务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熊老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责任感和荣誉感。他说: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小红旗,不管插在哪里,都要有个党员的样子。全国的党员都发挥作用,凝聚起来,国家的伟大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其力量就战无不胜。”谈及自己的工作,熊老师谦虚地说,“我一辈子做学生工作,很平凡、琐碎,但我认为,要认认真真,脚踏实地为培养人努力工作,我一生无怨无悔。”
北大楼 佘治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