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的京集团4321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成立十周年之际,研究院邀请了诸多人文社科领域的校外名家以讲座的形式与南大师生进行学术交流。3月26日下午,来自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陆扬教授做客南大,在鼓楼校区逸夫馆带来题为《陈寅恪的文史之学以及与胡适之关系——从清华国文考试谈起》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文学院童岭副教授主持,吸引了众多校内外学者和学生参加。
陆扬教授早年于北京大学与维也纳大学学习印度学与佛教学,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东亚研究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和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主要为隋唐五代史中古宗教史、知识史以及中西比较史学等,著作颇丰。关于对南大的感情,陆教授提到:“我目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唐朝科举,这很大程度上是早年受新葡的京集团4321文学院程千帆教授著作的启发。”
近二十年来,陈寅恪以国学大师和学术偶像的身份受到大众普遍关注,一位专业学者因各种机缘成为社会崇拜对象,社会便倾向于找到一种陈寅恪适于大众文化兴趣的言论,也因此容易忽视陈寅恪思想中的独特内涵。 1932年8月陈寅恪为清华大学入学国文考试出题,以对对子为主要考题,恰恰是少数能使陈寅恪与大众旨趣产生交集的话题之一。陆教授便以此为切入点,探寻其中所蕴含的陈寅恪的“文史之学”思想。
对子的正反合
从1932年引发争议的陈寅恪所出的清华国文试题“孙行者”和“梦游清华园”切入,陆教授解释了陈寅恪为什么会在现**试中选择“对对子”这种看似“迂腐”的方式——“陈寅恪推崇的对子包含‘一正一反一合’的原则,体现了黑格尔辩证哲学,而他认为这种辩证思想正是对学生思维最好的评测方式。” 当时,陈寅恪以“孙行者”为题的对对子国文考试题,经媒体传播后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极少接受媒体采访的陈寅恪因此接受了北平《世界日报》的访问。在这次访问及后来给刘文典(《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和傅斯年的信中,陈寅恪谈到了他心目中理想对子的四个标准,分别是词性、平仄声调、语汇和思想内涵,要满足“一正、一反、一合”的条件,方为“妙对”,而这正与黑格尔辩证法精髓的“正反合”说暗合。在上面提及的四个标准中,最后一个标准是此前的研究者从未措意的,而这恰恰是陆扬教授关注和讨论的重点。
“孙行者”与“胡适之”
而在阐释陈寅恪为何会以“孙行者”为试题又为何以“胡适之”为理想答案时,陆教授引经据典,以苏轼《答周循州》中“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为起点,以当时陈寅恪的研究状况为背景,借史料再次表明陈寅恪的观点“对子的上下联是一个整体,有叙事能力,同时嵌入历史感和个人情感。‘凡上等之对子,必具正反合之三阶段’”,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陈寅恪文史之学的追求。
而为什么一定是“胡适之”而不是“祖冲之”或“王引之”?陆扬教授认为这透漏出陈寅恪的某种心曲,带有他学术思考的特色。在为清华出国文考试题目的前后,即1931年到1932年期间,正处于陈寅恪的学术转型期,从以东方学的域外文献与汉典的比勘到像现代意义上文史研究的转型,这一时期陈寅恪的学科意识越来越浓。
而当时陈寅恪与胡适之间也一定程度上存在一种微妙的互相竞争又互相启发的学术关系。陆教授从胡适给陈寅恪的一封信记出发,详述了胡适对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须达起精舍因缘曲跋》等有关《西游记》故事来源方面的影响,并推测陈寅恪对《西游记》玄奘弟子的研究正是促使他将“孙行者”同“胡适之”联系起来的最直接的因缘。除此之外,陈寅恪对禅宗等中国早期佛法概念的研究同样是对胡适同时期所做学术的一种响应,陆教授通过考证、解读陈寅恪给胡适的一封信和胡适的日记,淋漓尽致地勾稽了出来。
如此看来,陈寅恪在设计清华国文试题之时,他与胡适在学术兴趣上有很多交集,同时胡适的研究对陈寅恪的不少学术篇章发挥了催生作用。也正因为有这层特殊的意义,“胡适之”才能与“孙行者”组合成一个更丰富具体的历史语境。
因此在陆教授看来,这样看起来很有趣的试题其实包含更多意蕴,而“胡适之”是陈寅恪心中“孙行者”这道试题的理想之对,这并不是对胡适的贬低,反而体现了陈寅恪作为一代大家的包容心态。
陈寅恪的文史之学
最后,陆扬教授引申到对陈寅恪的文史之学的考察,认为以对对子为国文试题看似陈氏在偶然情况下的一时之举,但透露出来的他对文词表现力的重视。陈寅恪重视音韵训诂,提倡“读书须先识字”的小学工夫,早为学界耳熟能详。陈氏对声韵用典等语言形式的重视和敏感,则体现出他对中国古典文字呈现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想象有深切认识。当年国文试题的另一题目“梦游清华园记”,陈寅恪意在考察学生自由的思想和想象力。而“想象力,叙事描写能力,思想自由”,在陆教授的讲述中,这三点不仅是陈寅恪文史之学的精髓,也是当代学者格物致知,做学问最高境界。
在提问环节,不仅有我校的师生就陆教授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还有来自外校的交流学者参与讨论,思维的碰撞激发源源不断的学术泉流。西方“正反合”的对立矛盾观点与中国传统阴阳互补思维交织,民族本位思想与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融合,陈寅恪极具包容性的文史之学直至今日仍然值得不断探求。
在近两小时的讲座中,陆教授结合时代背景与自己的学术研究,于清华国文考试试题之中挖掘国学大师陈寅恪的文史之学。童老师总结说,本次讲座题目中的“文史之学”与章太炎、黄季刚、程千帆、周勋初、卞孝萱等诸位先生一脉而来的、东南学术中的“文史校雠”之风非常契合。童老师还引用《西游记》中孙悟空把黄眉怪三大法宝之一的金铙打成“碎金”,后被弥勒佛复原的故事,借此称道陆教授化“碎金”为金铙的手法,也正如他自己分析陈寅恪先生所具有的想象力、叙述力以及独立思想三大法宝一样。(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周柚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