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研讨课”是把大学生带入学术殿堂的引导者

来源:新葡的京集团4321发布时间:2014-02-20 07:42:52访问量:0

 

多年以前我在美国杜克大学当访问学者时,看到这所学校对本校的介绍称这是一所注重本科生教学的大学。岂止是杜克大学,哪一所名校不把本科生教学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就以一所学校的校友而论,在美国似乎只有本科在某所学校上过学的才是正牌的校友。这不是说别的类型的教学不重要,只是比较而言本科生阶段对一个人的学养形成和观念完善更重要。幸运的是,最近这几年我们学校特别重视本科生教学,陈骏校长很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中国最好的本科生教学的目标。在这一崇高目标的指导下,学校实行“三三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就有开设“新生研讨课”一项。我有幸开设了名为“晚清名臣述评”的新生研讨课,至今已上了三轮,多少有点想法,现拉杂写出,以与同行交流。 

首先,“新生研讨课”在本科生教学体系中有着独特的课程定位。不同类型的课程在教学中有不同的功用,相互之间是不能取代的,就像猫捉老鼠狗抓耗子一样,既不能错位也不能缺位。为使学生有专业技能,需要开设足够的专业理论和实务课程。而我们学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更注重的是要使学生具备以后在工作中有较好的创造和创新能力,所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就特别重要。“新生研讨课”的重点是研讨,上课的人数不多,便于研讨以及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上课的目的不是要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要在课堂上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并传授给学生进行学术活动的方法,如如何确定研究的选题,设计考察问题的思路,搜寻有用的材料,梳理书证并进行合理编排,最终完成独立的研究工作。我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流程来设置教学环节。课程最终的考核是完成课程论文,引导学生查阅原始材料,从小的题目入手,自己独立分析,即使显得幼稚粗糙也无妨。总之,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生研讨课”教学的主要目的。 

其次,“新生研讨课”是将新生带入学术殿堂的引导者。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两个相互连贯又互为依存的阶段。中学为大学输送人才,大学在中学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一步培养。但现在教育的实际告诉我们,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中学在现阶段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尽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现实状况仍不尽如人意。中学生普遍还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高中三年上百次考试使学生的学习习惯大多较为被动。新生进大学之门就应是他们改变学习习惯的开始。这一重要的职责“新生研讨课”承担了一部分。新生学习的主动性虽然不强,但他们比较听话,出勤率高,可塑性强,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对他们以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有重要意义。因为有这样的要求,所以这种课程也不是人人都能开设。比如,有些教师教授专业课程很合适,但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不太适宜,就不适合教授这种导引性课程。 

再次,“新生研讨课”要采取与教授对象知识结构相对应的教学形式。新生刚入大学,知识结构还处于基础教育体系的范围,学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欠缺,对学理性强的表述还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担任课程者要了解实际情况,采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我在“晚清名臣述评”课程的讲授中根据历史课的特点,不时讲述一些生动的历史故事,展现形象的历史图片,并将自己买的30卷的《曾国藩全集》借给学生助教,让他给选课学生传看,要求学生将书中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史料摘录出来,作为研讨的素材。我还将自己写的一些相关的文章给学生看,讲解其范式和风格,供学生模仿。学生普遍反映,这些教学方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当然方法有很多,如参观访问,搜集口碑史料等。我还一直想在这门课上尝试鼓励学生写史论、史事类的普及文章,向外投稿,争取在正式报刊上发表。如果能刊发对新生将会是极大的鼓舞,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研究历程会有很大影响。 

最后,“新生研讨课”的难点在造就一个良好的研讨氛围。与西方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加之新生对大学生活不熟悉,因而在课堂上习惯于听老师讲,大多发言不踊跃,这就要多想办法引导、鼓励。如何采取有效的引导方法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不断地实践和尝试。在课堂上也有一种现象,有个别学生特别健谈,所谈的实际内容不多,有时还离题较远,甚至话题偏激,这需要教师控制现场,巧妙点拨,不使研讨偏离主题。 

“新生研讨课”的实施是在吸收国外成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它的实践还有一个与中国的教学实际接地气的过程。这一工作已进行了四年,时间相当于一个本科生的学习时段。希望在下一个四年到来时,有更多成功的经验和更丰富的教学成果。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