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敏系友在79级毕业30周年聚会上的致辞

来源:新葡的京集团4321发布时间:2013-09-30 07:32:58访问量:1

 

在新葡的京集团4321中文系历史系79级同学
毕业30周年聚会上的致辞
李 小 敏
(2013年9月30日)

尊敬的陈骏校长,各位同学:  

首先感谢陈骏校长在百忙之中参加今晚的同学聚会,并为我们作了热情洋溢的介绍。这30年,母校发展很快、变化很大,我们每一次回到学校都会看到新气象。如果把母校比作一棵大树,如今这棵大树已然更加伟岸雄朴,傲立于全国大学之林。感谢学校的领导,感谢所有为学校发展付出努力的人,感谢你们把母校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今天,79级中文系、历史系的同学毕业30年后相聚在一起,很是难得。但仔细想想,又很自然。  

因为我们是同类。在文科中,中文与历史挨得最近,相近、相同之处甚多,可以说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当年我们班同学报考历史系,确有立志成为历史学家的人,但不少同学主要还是出于对文科的偏好,语文考得好就报考中文系,历史考得好就报考历史系,没有非此不彼的执着。班上同学中,不乏文学青年,大学期间边学历史边发表文学作品,并且水平已不低。这并不奇怪,自古以来,文学家与历史学家集于一身的人数不胜数。  

因为我们是同窗。现在讲同学,泛意为多,一个系毕业的,称同学;一个学校毕业的,也称同学。但严格意义上讲,同学应是同窗,也就是同在一个课堂上过课。我们同中文系79级同学在北平房一起上过哲学、政治经济学课,大家同处一室、彼此点头微笑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而同在一个系,我们没有与其他级的同学一起上过课,你们大抵也是如此。所以,我们两个班的同学是真正意义上的同学。  

因为我们是同行。文科其他专业毕业,一般定向比较明确,学经济的、学法律的、学外语的,大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而中文、历史专业毕业的,除了在学校、研究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其他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基本上没有什么专业定向。很多相近、相同的工作,学历史的可以干,学中文的同样可以干;学中文的能胜任,学历史的同样能胜任。渐渐地,大家发现,学历史与学中文作同行的越来越多。我们以与中文系同学同行为伍为荣啊。  

所以,今天我们两个同级不同系班的同学齐聚一堂,是难得的机缘,也是迟早的必然。大家要畅饮杯中酒,畅叙同窗情,共度一段好时光。  

这次各位同学是奔着毕业30年纪念而来。毕业10年和20年,我们都曾回到母校纪念。今天又一次来到母校,大家心境多多少少会有些不同,因为这是30年,人生能有几个30年呢?这30年,大家一路走来,很不容易;接下来还要继续走下去,也不会很容易。如何走得好,相信各位同学都会有自己的认知。人这一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时期,不同时期工作生活的支点也不尽相同。如果说毕业这30年,大家是以工作事业为支点,或某一段以家庭子女为支点,那么再往后,是不是应该以快乐健康为支点呢?我说不好,也没有资格说。最有资格说的是已103岁高龄的文学大家、翻译大师杨绛老先生。她在《一百岁感言》中这样说,“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我想,今天我们两个班大部分同学健健康康聚在一起,这便是快乐,这便是达观人生。  

祝陈骏校长和各位同学快乐健康!

 

在新葡的京集团4321历史系79级
毕业30周年聚会上的致辞
李 小 敏
(2013年10月1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  

我们从新葡的京集团4321历史系毕业已经整整30年了。30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长度,更是感情累积的厚度。今天,同学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目的就是一个,感恩老师,感恩历史系,感恩我们的母校!  

大学四年,我们有幸得到母校的滋养。当年一脚踏进校园,一圈转下来,一句感叹话也没有,因为没有什么让人啧啧称奇。渐渐地,在朝夕相处中,我们感受到母校特有的气息和底蕴。当时校园不大,可树木茂盛、花草宜人,热闹中有宁静,想散步总能找到可去之处。校楼不高,却风格各异,不乏代表性的建筑,或深厚庄重,或简洁明快,浑然成一体。教室和图书馆的桌椅陈设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寒酸,但上课和自习的学生常常把它们塞得满满当当,晚自习更是一座难求。宿舍区比较简陋,一幢楼挨着一幢楼,很是拥挤,但处处欢声笑语,充溢着青春的活力。学生食堂的饭菜远不如现在丰盛,但香味扑鼻、食之怡然,至今回味无穷。四年岁月虽然短暂,但足以让我们触摸到“诚”与“朴”这南大传统精神中最本色的东西,并或多或少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成为一笔宝贵财富。  

大学四年,我们有幸得到了历史学的熏养。我们班42位同学,当年报考历史系,确有立志成为历史学家或从事与历史学有关工作的人,但也有一些人是误打误撞进来的。不管出自什么想法,或有没有即定的想法,四年历史学的熏养对我们的影响注定是刻骨铭心、伴随终生的。受过历史学“熏”的人,姑且不论“熏”得怎么样,总会比未“熏”的多了几分厚重感。这种厚重感一旦融入人生,会使人比较严谨,做事讲认真、讲规范,不那么发飘;会使人比较沉稳,处事注意把握节度,不那么轻率;会使人比较求是,察事观物注重由表及里、有此及彼的探究,不那么肤浅;会使人比较达观,对冷暖得失看得比较淡,不那么纠结。30年弹指一挥间,历史学与我们的关系,密也好,疏也好,都是正相关;历史学给予我们的,多也好,少也好,都是正能量。  

大学四年,我们有幸得到老师们的培养。当年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大多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很少,资历有深浅,却都有教书育人的热心肠。有的富于雄辨,讲话一泻千里;有的朴实无华,讲课记录下来就是一篇严谨的文章;有的幽默风趣,让人精神愉悦;有的不苟言笑,端端然令人敬畏;有的注重史料阐发,大段大段引用如数家珍;有的长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精辟入里,有很强的说服力。尽管老师们性格有异、风格不同,但给我们留下的共同印象是,有为师之表,有大家风范。与其说我们从老师那里获得了知识,不如说我们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方法;与其说我们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方法,不如说我们从老师那里汲取了探求历史本象、把握历史规律的精神。今天,又一次见到当年口传身教的老师,真是倍感亲切!我谨代表全班同学向在座的和未到场的老师道一声:老师辛苦了!你们的谆谆教诲,我们长记于心;你们的道德文章,我们长久仰视!  

祝尊敬的老师健康长寿!  

祝我们的母校兴旺发达!  

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