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7月1日,发生了一件轰动文化学术界的大事,一个名叫福开森的美国人将其毕生收藏的千余件中国文物赠送给了其最早服务的金陵大学,其中不乏国宝一级的重器。这些,成为现今新葡的京集团4321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时《大公报》称赞此举“对中外人士均可做一个好榜样”。
对中国文化兴趣渐浓,能说一口极流利的南京话
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美籍加拿大人。1886年大学毕业不久,他就带着新婚妻子来到中国,前后共计生活了57年,可以说,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中国度过的。
1887年福开森来到南京。起初夫妻俩在自己家中开课,据说地点就在今南京估衣廊一带。1888年美国教会创办南京汇文书院(1910年合组为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新葡的京集团4321),福开森被聘为首任院长。9年后他因参与创建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而离开南京,但此后一直与该校保持密切联系。
福开森的名气不仅在教育界。他曾经是清末民初上海《新闻报》、《新晚报》的老板。他先后担任两江总督端方、刘坤一和张之洞的顾问,与洋务派重臣盛宣怀过从甚密,曾被聘请担任北洋政府顾问。他热衷慈善,成立了华洋义赈会,1910年中原大旱,他募得赈灾金约100万美元。为此,清廷封赐给他二品顶戴。
与此同时,在文物界,他还是著名的收藏家、文物鉴定家,对中国文物研究之深,使他成为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委员会中唯一的一位洋委员。
在中国居住时间长了,福开森对中国文化兴趣渐浓,他能说一口极流利的南京话,后来又学会一口流利的京腔。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福开森开始专心研究中国文化,特别热衷鉴别与收藏中国古董字画,成为北平琉璃厂古董商的常客,遇有所好,往往不惜重金收购。在其东城喜鹊胡同3号大宅中,历代中国文物琳琅满目,不啻为一小型博物馆。
无偿捐赠,令世人改变对他收藏中国文物看法
对于福开森收藏中国文物,世人众说纷纭,有人称他为“文物窃贼”。但是,后来福开森做了一件足以让世人改变看法、也令中国人永远怀念他的大好事。
1935年,福开森将家中数十年来的上千件收藏,无偿捐赠给了金陵大学。藏品分为七类: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绘画、墨迹、碑帖。其中有不少名贵文物,包括商周青铜器、殷墟甲骨、古陶瓷和古书画等。据专业人士估计,市值达四五百万银元。
福开森捐赠文物一事,早在半年前就引起媒体关注。1934年12月14日《大公报》在国内新闻版刊载一篇《北平通信》,标题为“福开森博士所藏中国古物寄存古物陈列所”,副标题为“原为捐赠金陵大学之物最古者为夏商时代陶器”。报道称,该报记者被召前往旁听福开森与古物陈列所代表的会商。福氏首先将盖有内政部大印的契约展示给记者,然后又展示了千余种古物的总目录,并对记者谈及捐赠原委、契约及赠品类别。
《北京晚报》同一天也报道称:美国人福开森博士,旅华多年,收藏古物概属珍品,现因年事日高,明年即将七旬大庆,本着“得之于华,公之于华”的心理,将40年来需费300万元购置的千余件古物,赠予南京金陵大学。但是,因为该校现无适当建筑用以存放,故经福开森与内政部古物陈列所主任委员钱桐商洽,将先在该所陈列。
针对这次赠与,福开森还与金陵大学以及古物陈列所签署了一份《赠予及寄托草约》,明确相关文物赠与金大“永远保守”,但前提条件是,学校要专门建馆存储并陈列它们,并且要对外开放,按时展览。此外,草约中还特别注明,如果学校解散,赠与物即属于邻近从事同一目的之学术团体所有。显然他是为了保证这些文物能够公之于众,为学术研究所用。
《大公报》对福开森的这一举动予以高度评价,称“在我国堪称空前之举”且“对中外人士均可做一个好榜样”。其社评中说,“我国人除极少数之知名学者如梁任公(梁启超)等曾以图书捐赠社会外,依惯例概均将收藏悉数遗诸后人。此种方法实最坏。子弟本不必为不肖,而过丰之收藏反足以诱之使然。子弟既落败,则多年之收藏可以沦于一旦”。此外,“因古物无定价,每有买卖,辄必容奸商渔利,且每因转移搬弄或收藏不当,使原物受损碰污毁”。该报呼吁:“甚望国人对于有价值的古物,万勿私有,惟有捐献给公共机构,才能永久保存。福开森此举,非常值得效法。”
福氏文物收藏方法缜密,保管井井有条
福开森的保管方法也值得称道。他对于每一器物皆有4项登录措施:一、原物均有拍照;二、可拓的均有拓片;三、有文字描述,如玉质、铜质、长、高及形态、颜色等;四、有考证,每一器物多曾经过海内知名金石学家、文字学家以及收藏家的研究,福氏再对其年代、出处等做最后判断。此外福氏还对各器物的既往收藏者,在可能范围内给予记载。同时,各器物均有英文说明。
当时的文物专家认为,福氏这种收藏方法,实在可以说是井井有条,相对我国老式收藏家的随意摆放和茫然无序,已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国外各大博物馆院,著名的比如伦敦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等,所用方法也不如福开森缜密。因此曾有专家发出倡议,“我国保管古物的机关,尤应于短期内,全依福氏方法将所有古物加以详细登录。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谈得上永久保存。近年来古物舞弊及失落案所以层出不穷,即因为保管方法不善。因此,舞弊等就不易发觉,即使发觉也不易查清。若按福氏所用方法登录,则可望根除舞弊失落等祸患。”
福开森捐赠的最重要的文物有:
殷墟甲骨。系福开森得自刘鹗的藏品。刘鹗是清末著名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同时也是甲骨的收藏和研究大家。福开森捐赠的殷墟甲骨(据说有几十片)还曾由金陵大学的商承祚教授研究,并著有《福氏所藏甲骨文字》一书。
南唐王齐翰《挑耳图》,又名《勘书图》。此画上钤有南唐后主李煜的“建业文房之印”,并有宋徽宗赵佶的题字。画后还有北宋文学家和书画家苏东坡以及苏子由兄弟、王晋卿等4人题跋,为当代画卷绝品。此画流传有序。清末由两江总督端方收藏,辛亥革命后转入福开森之手。
王右军《大观帖》。此帖为北宋大观年间,以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摹勒上石后的原拓本。此石刻毁于宋金战乱,故原拓本流传极少。后经清代金石学家翁方纲长期揣摩考证、清末状元张謇等题跋,故为传世碑帖中的精品。
西周小克鼎。小克鼎是福开森捐赠品中最为珍贵的一件西周青铜器。克鼎原为一套,计有大鼎1件、小鼎7件,是西周孝王时期的青铜礼器,因其规格上的差别,便分别被称作“大克鼎”和“小克鼎”。大克鼎与其中一件小克鼎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而南大的这件小克鼎,带有铭文70余字,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周尺。1933年洛阳金村周墓中出土的一把铜尺,被福开森购得。福开森撰《得周尺记》云:“其形如西域所出之木简,一端有孔,可以系组,分寸刻于其侧,惟第一寸有分,其余寸无之,当五寸之处,并刻交午线。”
由于时局的影响,金陵大学一度没有条件接收福开森的捐赠,这批文物曾有很多年一直保存在故宫博物院,直到1949年10月才被运回南京。2002年新葡的京集团4321建校百年之际,福开森捐赠的一件件尘封已久的文物,搬进了南大北园新建的新葡的京集团4321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与其他文物一起展览。一扇封闭多年的大门,逐步向世人打开了。
福开森
福开森捐赠的西周小克鼎
(转载于《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