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我系79级校友毕业30周年重返母校

来源:新葡的京集团4321发布时间:2013-10-09 05:08:59访问量:1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记新葡的京集团4321历史系79级校友毕业三十周年聚会


撰文:郭爽、衡雪、李昕垚


再过三十年,我们再相会,那时的天,那时的地,那时祖国一定更美。


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那时的你,那时的我,那时成就令人心醉。

——题记







三十年的时光很长,长到白发爬上少年头,音容已非别时貌;三十年的时光很短,短到重游故地仿佛昨日,再见故人若小别。2013年10月,新葡的京集团4321历史系79级校友毕业三十年后再聚首,不禁让人想起那个年代曾风靡一时的《二十年后再相会》——再会时,校园更美,硕果醉人。

9月30号下午,79级的校友们已陆续抵达鼓楼校区南苑宾馆,进行签到,办理入住手续。签到时,不少校友不忘问问当年的死党到了没有,或者翻翻签到册看看有谁来了。甚至有心急的校友还没等报上自己的名字,就先忙着问负责签到的同学:“某某来了没有?他住在哪个房间?”许多校友入住后时不时地从房间出来,站在宾馆门前等待将要到来的老同学。遇上多年未见的老同学,表情稍显迟疑,名字却脱口而出,然后老同学间又是拍肩又是拥抱,表达难以言说的重逢的喜悦。不待晚上的聚餐,老同学们已经三三两两地在房间团头聚面,谈笑风生。

当晚,79级历史系和中文系的校友在南芳园集合,文史同堂相聚。聚会开始时,中文系和历史系的校友各派代表讲话,介绍了三十年来班上同学发展的总体情况;接着陈骏校长致辞,对79级校友们回校聚会表示诚挚的欢迎。最后则是历史系当年的班长李小敏代表两个班发言。在这之后,校友们在一起拍照留念,将这一个特殊的夜晚永远地记录在影像中。接下来,便是觥筹交错,开怀畅饮的时间。吃饭的过程中时不时的会有校友被请上台发言,或回忆青春,或感慨变迁,或曝光趣事,气氛好不热闹。

听着校友们的回忆,我们渐渐被带回到那个改革与启蒙之初的大时代,带回到三十多年前金桂飘香的南园。那时候的大学生活,白天文史专业的同学在北平楼的同一个教室上公共课,晚上则常常聚集在南园宿舍下谈天说地。那时没有电脑,没有网络,书籍和报刊种类较少,大家都愿意走出宿舍,在小院子间交换最新资讯,评论文章时事,分享心得体会,或是讲讲同学间的糗事,侃侃老师们的风格。很多校友回忆当年在小小的活动室里,几十个人挤在一台电视机前观看中国女排比赛的场景;周末在校园里帮工建房,帮厨洗菜;深夜寝室里因“十大元帅”的排名问题引起争论,吵得隔壁同学来敲门,争论不能尽兴时,同学之间就打赌,输的人就罚吃一脸盆的馒头,这种玩笑的惩罚给大家的课余生活增添了更多的欢笑;当时在留学生办起来的舞会上,班里喜欢跳舞的女同学还曾跳掉过鞋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历史系和中文系的同学培养出了亲如一家的深刻感情。

许多校友也感慨,中文系和历史系可以算是靠得最近的两个学科,不仅仅当年在一起上过许多公共课,而且毕业之后的去向也大多相近。许多历史系能做的事情中文系也能做,中文系能做的事情历史系也能做。甚至在当初选择专业时,也会出现对中文和历史的区别了解不深,索性在其中选择考得较好的一科的情况。会间还有人调侃到,当时大家交流这么深,竟然没有促成几对跨院系的情侣,实在可惜。如此“惋惜”引来了大家的阵阵笑声,聚会就在这样欢快的氛围中结束了。

第二天上午,历史系在知行楼举行了师生见面会,曾经给79级历史系授过课的老先生们一一到达现场。回忆起当时给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老先生们感触良多。张宪文老师想起当年他给本科生上课时,备课非常细致认真,几乎倾尽自己所有心血来准备课程,而他在本科教学的时间也主要在77、78、79级三届。谈起当年院系调整给中国高校造成的灾难,张老师唏嘘不已,并且讲述了很多南大在院系调整之后努力奋斗崛起的故事。陈得芝老师则以自己对“会当凌绝顶”中“凌绝顶”的看法,告诫同学们做事尽力就好,并非经商者腰缠万贯、从政者平步青云、学问人学富五车才算是“凌绝顶”,只要自己对事业尽心尽力了就好。对于自己所提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作者是谁,陈老师竟一时记不起来,不免感慨自己年事已高,而八十二岁高龄的张树栋老师对陈老师说,你才到了下寿的年龄,心态不能这么老。张老师援引古籍经典和彭祖的典故,说中国古人对年龄判断有三个标准,上寿一百,中寿八十,下寿六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方面条件已不同于从前,现代的标准应是上寿一百二,中寿一百,下寿八十,所以陈得芝先生八十岁还只是小弟弟。大家都被张老师轻松幽默的话语给逗笑了,同时也感慨张老师的在年龄问题上的大气与豁达。而后张老师提到了感恩,但更多的是自己作为老师感谢在场的学生们。当年在给同学们上课时,互动互学,教学相长,从同学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获得很多启迪,表示当时的同学们都是他的良师益友。张老师如此开阔的师生观让人敬佩。

接下来则是同学们向老师汇报自己离校之后的工作情况。如今79级历史系的校友们分布在各行各业,有继续在学海中钻研的,有在政坛上活跃的,也有在商场中拼搏的,然而无论从事哪一行哪一业,校友们都表示当年在历史系学习的经历让他们受用终身。李小敏班长在发言时说,无论是否励志学习历史或者将来是否从事历史,历史学的厚重与严谨都让人受益终身,它让人变得缜密而深刻,这是领悟人生时所必需的品质。

校友们能把当时在校学习时的体会和感悟带到生活中,这与当时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分不开的。当时授课的老师们多是讲师或助教,常常在上课时向同学们传授知识,下课时则与同学们亲密交流,甚至会到学生宿舍中与同学们探讨问题,这在今天的大学却并不多见。在频繁的交流中,同学们不仅仅对历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也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领悟了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和道理,老师则在与同学们的沟通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或是从思想的碰撞中发现新的火花,与同学们共同进步。许多校友回忆起当时老师们讲课的种种风格,至今记忆犹新。有的老师风趣幽默,侃侃而谈,在轻松的气氛中传递知识;有的老师严肃认真,旁征博引,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历史学的严谨与深刻。

师生见面会结束后,同学与老师们聚了一次餐,便赶往仙林校区参观了正在修建的历史学系新楼,之后便前往高淳慢城游玩。在此期间我们采访了一些校友,进一步了解他们当时的校园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物质条件比起今天差了许多,然而不少校友对于吃穿上简陋并没过多想法,他们印象更加深刻的是当时难以抢占的图书馆和教室的座位,以及不发达的资讯获取渠道。几乎每一位校友都和我们讲述当年抢占座位时的紧张场面:早上赶早起床,匆忙洗漱完毕,到图书馆和教室用书本或水杯占下一个位置,然后到校园的下角落背诵单词,之后才去吃早饭,回到位置自习。当时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下,校园里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气象,比如与留学生的交流变得多了起来。有校友告诉我们,当时每个宿舍都要派人去和留学生住在一块,或者邀请留学生到宿舍来做客。在与留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了许多西方的思想观念,对于自己习以为常的观念在西方学生的追问下也多有反思。留学生在大学中举办的各类舞会也让同学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他们曾经一度批判的“腐朽的生活方式”。

在众多的新事物和新潮流的影响下,当时的学生多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有校友拿了一首歌作为例子,《二十年后再相会》,说当时学生们的心境就像这首歌一样,认为祖国的未来一片光明,自己在心中描绘了许多宏伟的蓝图,期待着大家带着各自的成就在多年之后再度相会。也是在这种正能量的影响下,多数学生对学业怀有极高的热情。经过与几位校友的交流,当时那种艰苦、上进和诚朴的校园风貌在我们的脑海中勾勒了出来。





他们求学在最坎坷的时代,物质条件匮乏,思想尚待开放,教育资源稀少;他们求学在最好的时代,师生关系亲密,校园风气单纯,祖国复兴在即。如今三十年过去,79级历史系的校友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一番成就,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改革开放这个巨大的转型与变革年代在这批“天之骄子”身上留下的种种痕迹,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得到一个个走过半个世纪的前辈对人生的理解和体悟,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而这一切,正是缘起于三十四年前他们与南大,与历史系的相逢,腾飞于三十年前告别南大,告别历史系时的四载收获。希望再过十年、二十年,当他们再次相聚母校时,能向更多在校的学弟学妹们谈谈他们的校园生活和人生体悟,让这样一份独特的群体记忆,穿过时代的长廊,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


返回原图
/